孙子兵法
“迂直之计”是《孙子兵法》“军争”篇中反复咀嚼过的一对范畴。在分析和讲述“迂直之计”前,先介绍一下这一篇的题目“军争”。
“军争”就是作战的双方争夺会战的有利条件,特别是争夺主动权。主动权是典型的军事术语。它特指军队在作战中对敌人所具有的自主行动的能力。掌握主动权是克敌制胜的关键。在进攻作战中,掌握主动权就意味着,进攻的时间你掌握,进攻的目标你掌握,什么时候打,在什么地方打,打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目的,都由你掌握。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打的第二次战役的西线作战打得就是这样一场寻找到敌人的弱点,夺取作战主动权的作战。
当时彭德怀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命令志愿军各部,且战且退,沿途有意扔掉部分武器装备。同时,还将美军俘虏放回去,说是:我们要回国了,因为粮食不足,留着你也没有用,你们也赶紧回家吧。美国人果然上当了。他们误认为我们出兵朝鲜不过是象征意义的,目的是拆走鸭绿江水电站的设备。1950年11月24日,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高兴地说:“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总攻势”。
而在这时,彭德怀命令第38军第113师全部轻装,14小时急行军150里,穿插到了平壤至介川公路的交叉点三所里,切断了美国第9军的后路,极大地震撼了美军。
在这次战役的西线作战中,彭德怀通过故意示弱,并用小利将美军引诱到别的方向去,而主力则以急行军的速度,迂回到了敌人的后方,最后夺取了作战主动权,狠狠打击了敌人。在这次西线作战中,志愿军俘获了3000美军官兵,是整个朝鲜战争期间,俘虏美军最多的一次。
所以,军争,就是争夺作战的有利条件,争夺作战的主动权。而这一点是作战中最难的了。孙子在“军争”篇中的第一句话就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用现代的话表示:一般来说,从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动员民众,组织军队,到同敌人对阵,这中间还没有什么事情要比率先争得制胜的先机条件更难的呢。然而,战争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不确定性,统兵打仗的将领,说不上会在战场上遇到什么样的难题和不利情况!然而,统兵打仗的将领,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不利条件或情况,总不能不打,而且还要争夺到主动权,打胜仗。这样,就有一个变不利为有利,从曲折走向捷径,进而取得胜利的的问题了。并且避免出现“欲速则不达”,“欲争其利,反受其害;欲图其快,反变为慢”的情况。孙子也正是从这点意义上,提出了“迂直之计”。
孙子说:“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意思是说:要想争得制胜的先机条件,最困难的莫过于把迂回曲折的弯路变为捷径,把不利的条件转变为有利的条件。所以,用迂回绕道的方法,再用小利引诱敌人,这样就可以尽管比敌人后出发,但却能比敌人抢先占领阵地。这就是迂直之计的全部道理与奥妙!
从字面看,“迂”指“绕道”,“直”指“近便”。把“迂”和“直”使用到战争中,是指走远路还是走近路。
把从表面上看是遥远的和迂回的弯路变成实际上是近便的直路,换句话说,要把不利条件变做有利条件,可想而知是多么得不容易呀!所以,“迂直之计”,贵在“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在“军争”篇中,孙子结合战争的史实,告诉我们,行军作战不能按常规思维实现自己的作战目的,不能简单地抱着快速取胜的想法。必要时,该绕道就得绕道;绕道的目的就是选择一条最通达胜利的最合适的路线。
为什么呢?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需要相当时间,这个程序无论如何不能省。战争是一场博弈,你的对手经常是处于变化过程中的。要能全面地把握对方兵情、地形、衡量双方形势,摸透对方行动意图要有一个过程。
举一个例子: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日本军队屡次派出大批轰炸机对重庆进行战略轰炸。当时,重庆周围的中国军队的防空高炮部队部署得非常合理,防空炮火也非常严密,但就是防空效果很小。重庆一度遭受的损失也大。这时,中国情报部门意识到我们的防空部队之所以很少击落敌人的飞机,可能是由于当地潜伏的日本谍报机关的准确情报有关。
于是,他们请来了美国著名的情报专家,号称“密码之父”的赫伯特?亚德利到重庆帮助破译日本的情报密码。经过亚德利夜以继日的努力,终于发现国民政府防空部队中一位一条胳膊的军官与蒋介石的军事顾问、德国人赫尔?韦纳,组成一个日本谍报网,盗用英国女作家赛珍珠的长篇小说《大地》(这部小说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设计出专门的轰炸重庆的密码。致使日军轰炸机都是在12000英尺以上高空飞行,避开中国高炮防空部队的打击。
用文学小说制作密码,这连号称“密码之父”的亚德利想都没有想到。这就是“知彼”的难处!而破获了日本在重庆的这个谍报网,日军对重庆的轰炸就受到越来越沉重的打击,这就是“知彼”的重要性!
而这一点是需要时间的,不能快了,尽管心里都想快一点达到目的,但是有时“慢功出细活”。
第二,在采取军事行动时,要懂得用兵的技巧和方法。
用兵是一种力的较量,直接的猛烈对抗,固然有迅速地“一锤定音”的作用,但是往往伤亡或损失较大。特别是在作战力量与对方相比相对弱小时,更要尽量避免迎头相撞。而是要找到敌人的弱点打,打敌人的漏洞。
《孙子兵法——军争篇》里说,“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会打仗的人,都是指不要以硬碰硬,而要以硬碰软;不要“以卵击石”,而要“以石击卵”,一定要以实击虚,专拣对方薄弱处打。
第三,选定作战目标后,还要考虑到实现目标的手段与作战目标最佳的配合。作战目标制定后,就要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它。但是,几乎任何实现作战目标的手段都有不足之处。
孙子在“军争”篇中说:“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军无辎重则亡,而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孙子告诉我们,军争有有利的一面,也有危险的一面。如果全军带着所有辎重去争夺胜利的先机条件,就不能及时到达预定位置;如果丢弃辎重轻装去争夺胜利的先机条件,装备辎重就会损失。要知道,部队没有辎重就会失败;没有粮食供应,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就无法坚持作战。
这该怎么办?唯一可行的办法是找到军队行进速度与辎重多寡的恰当比例。换言之,找到两者的恰当比例,意味着作战目标与手段能最佳配合。
希特勒进攻苏联,表现得非常狂!他声称最多用3个月就结束对苏联的作战,所以为了抓紧时间,轻装快速推进,部队没有带冬装。结果当3个月没有结束战争的情况出现后,德军被迫穿着夏装在东欧的严冬里作战,非战斗减员增加。德军官兵无奈地说:“上帝加入了苏联国籍!”最后,在苏军的反攻下,德军被迫从莫斯科撤退到美洲豹防线。这就叫“无委积则亡”!
但是,如果不轻装就不能更好的完成或实现作战目标怎么办?也就是“举兵而争利,而不及”怎么办?刘伯承和邓小平给我们做出过一个经典范例。
1947年6月30日,中央军委命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的率领下,从豫北渡过黄河,然后跃进大别山,拉开人民解放军反攻的序幕。为了抢在敌人前面进入大别山,刘伯承和邓小平命令炸毁和埋藏一些重型武器装备和车辆,轻装直奔汝河,只要渡过汝河,就到了大别山。8月24日,刘邓大军渡过了汝河;27日渡过了淮河。30日,刘邓电告军委:部队已全部到达大别山,完成了军委赋予的任务!
正反两个例子说明,争夺胜利的先机条件,需要高端军人的智慧认识与把握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迂”,在什么条件下,应该“直”!为什么孙子把“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作为用兵中之难点所在,就在于此!
在战争领域,一个重要的潜规则是:谁笑到最后,谁就笑得最好!这就是“迂直之计”的魅力所在!“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最为关键的字是“为”字。也就是现代语汇里的“变”。
学习孙子的“迂直之计”,对于今天社会生活还是很有帮助和启迪意义的。“迂直之计”告诉我们第一点道理是:好走的路,总会埋有地雷,人要学会拣不好走的路走走。
好走的路,总是会埋有地雷,这是美国军人的一句话,也是在他们吃了许多对手的亏以后得出的血的教训。太顺的路,通往成功的速度可能快,但只是理论意义上的。现实里,即便道路上没有人家埋下的地雷,也要把好走的路,当作不好走的路走走,甚至专挑一些不好走的路走走,你才最有可能到达胜利的目标。
第二,学会放弃,放弃也是经营生命的一种方式。
作战中,为了更好的胜利,往往有些时候要放弃眼前唾手可得的目标,或者放弃眼前看得见的利益。人生亦是这样!人生总是有得有失,一定要学会放弃!放弃是一种深远的谋略,是一种宽柔的智慧。生命像一条大船,它是有最大负荷量的,不能超载,不能什么都要装上去。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很难到达理想的彼岸,弄不好不是搁浅,就是翻船。同时,如果遇到不可避免的挫折时,那么同样要会放弃,而选择一种最佳的失败方式。
“军争”就是作战的双方争夺会战的有利条件,特别是争夺主动权。主动权是典型的军事术语。它特指军队在作战中对敌人所具有的自主行动的能力。掌握主动权是克敌制胜的关键。在进攻作战中,掌握主动权就意味着,进攻的时间你掌握,进攻的目标你掌握,什么时候打,在什么地方打,打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目的,都由你掌握。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打的第二次战役的西线作战打得就是这样一场寻找到敌人的弱点,夺取作战主动权的作战。
当时彭德怀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命令志愿军各部,且战且退,沿途有意扔掉部分武器装备。同时,还将美军俘虏放回去,说是:我们要回国了,因为粮食不足,留着你也没有用,你们也赶紧回家吧。美国人果然上当了。他们误认为我们出兵朝鲜不过是象征意义的,目的是拆走鸭绿江水电站的设备。1950年11月24日,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高兴地说:“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总攻势”。
而在这时,彭德怀命令第38军第113师全部轻装,14小时急行军150里,穿插到了平壤至介川公路的交叉点三所里,切断了美国第9军的后路,极大地震撼了美军。
在这次战役的西线作战中,彭德怀通过故意示弱,并用小利将美军引诱到别的方向去,而主力则以急行军的速度,迂回到了敌人的后方,最后夺取了作战主动权,狠狠打击了敌人。在这次西线作战中,志愿军俘获了3000美军官兵,是整个朝鲜战争期间,俘虏美军最多的一次。
所以,军争,就是争夺作战的有利条件,争夺作战的主动权。而这一点是作战中最难的了。孙子在“军争”篇中的第一句话就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用现代的话表示:一般来说,从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动员民众,组织军队,到同敌人对阵,这中间还没有什么事情要比率先争得制胜的先机条件更难的呢。然而,战争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不确定性,统兵打仗的将领,说不上会在战场上遇到什么样的难题和不利情况!然而,统兵打仗的将领,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不利条件或情况,总不能不打,而且还要争夺到主动权,打胜仗。这样,就有一个变不利为有利,从曲折走向捷径,进而取得胜利的的问题了。并且避免出现“欲速则不达”,“欲争其利,反受其害;欲图其快,反变为慢”的情况。孙子也正是从这点意义上,提出了“迂直之计”。
孙子说:“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意思是说:要想争得制胜的先机条件,最困难的莫过于把迂回曲折的弯路变为捷径,把不利的条件转变为有利的条件。所以,用迂回绕道的方法,再用小利引诱敌人,这样就可以尽管比敌人后出发,但却能比敌人抢先占领阵地。这就是迂直之计的全部道理与奥妙!
从字面看,“迂”指“绕道”,“直”指“近便”。把“迂”和“直”使用到战争中,是指走远路还是走近路。
把从表面上看是遥远的和迂回的弯路变成实际上是近便的直路,换句话说,要把不利条件变做有利条件,可想而知是多么得不容易呀!所以,“迂直之计”,贵在“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在“军争”篇中,孙子结合战争的史实,告诉我们,行军作战不能按常规思维实现自己的作战目的,不能简单地抱着快速取胜的想法。必要时,该绕道就得绕道;绕道的目的就是选择一条最通达胜利的最合适的路线。
为什么呢?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需要相当时间,这个程序无论如何不能省。战争是一场博弈,你的对手经常是处于变化过程中的。要能全面地把握对方兵情、地形、衡量双方形势,摸透对方行动意图要有一个过程。
举一个例子: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日本军队屡次派出大批轰炸机对重庆进行战略轰炸。当时,重庆周围的中国军队的防空高炮部队部署得非常合理,防空炮火也非常严密,但就是防空效果很小。重庆一度遭受的损失也大。这时,中国情报部门意识到我们的防空部队之所以很少击落敌人的飞机,可能是由于当地潜伏的日本谍报机关的准确情报有关。
于是,他们请来了美国著名的情报专家,号称“密码之父”的赫伯特?亚德利到重庆帮助破译日本的情报密码。经过亚德利夜以继日的努力,终于发现国民政府防空部队中一位一条胳膊的军官与蒋介石的军事顾问、德国人赫尔?韦纳,组成一个日本谍报网,盗用英国女作家赛珍珠的长篇小说《大地》(这部小说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设计出专门的轰炸重庆的密码。致使日军轰炸机都是在12000英尺以上高空飞行,避开中国高炮防空部队的打击。
用文学小说制作密码,这连号称“密码之父”的亚德利想都没有想到。这就是“知彼”的难处!而破获了日本在重庆的这个谍报网,日军对重庆的轰炸就受到越来越沉重的打击,这就是“知彼”的重要性!
而这一点是需要时间的,不能快了,尽管心里都想快一点达到目的,但是有时“慢功出细活”。
第二,在采取军事行动时,要懂得用兵的技巧和方法。
用兵是一种力的较量,直接的猛烈对抗,固然有迅速地“一锤定音”的作用,但是往往伤亡或损失较大。特别是在作战力量与对方相比相对弱小时,更要尽量避免迎头相撞。而是要找到敌人的弱点打,打敌人的漏洞。
《孙子兵法——军争篇》里说,“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会打仗的人,都是指不要以硬碰硬,而要以硬碰软;不要“以卵击石”,而要“以石击卵”,一定要以实击虚,专拣对方薄弱处打。
第三,选定作战目标后,还要考虑到实现目标的手段与作战目标最佳的配合。作战目标制定后,就要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它。但是,几乎任何实现作战目标的手段都有不足之处。
孙子在“军争”篇中说:“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军无辎重则亡,而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孙子告诉我们,军争有有利的一面,也有危险的一面。如果全军带着所有辎重去争夺胜利的先机条件,就不能及时到达预定位置;如果丢弃辎重轻装去争夺胜利的先机条件,装备辎重就会损失。要知道,部队没有辎重就会失败;没有粮食供应,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就无法坚持作战。
这该怎么办?唯一可行的办法是找到军队行进速度与辎重多寡的恰当比例。换言之,找到两者的恰当比例,意味着作战目标与手段能最佳配合。
希特勒进攻苏联,表现得非常狂!他声称最多用3个月就结束对苏联的作战,所以为了抓紧时间,轻装快速推进,部队没有带冬装。结果当3个月没有结束战争的情况出现后,德军被迫穿着夏装在东欧的严冬里作战,非战斗减员增加。德军官兵无奈地说:“上帝加入了苏联国籍!”最后,在苏军的反攻下,德军被迫从莫斯科撤退到美洲豹防线。这就叫“无委积则亡”!
但是,如果不轻装就不能更好的完成或实现作战目标怎么办?也就是“举兵而争利,而不及”怎么办?刘伯承和邓小平给我们做出过一个经典范例。
1947年6月30日,中央军委命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的率领下,从豫北渡过黄河,然后跃进大别山,拉开人民解放军反攻的序幕。为了抢在敌人前面进入大别山,刘伯承和邓小平命令炸毁和埋藏一些重型武器装备和车辆,轻装直奔汝河,只要渡过汝河,就到了大别山。8月24日,刘邓大军渡过了汝河;27日渡过了淮河。30日,刘邓电告军委:部队已全部到达大别山,完成了军委赋予的任务!
正反两个例子说明,争夺胜利的先机条件,需要高端军人的智慧认识与把握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迂”,在什么条件下,应该“直”!为什么孙子把“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作为用兵中之难点所在,就在于此!
在战争领域,一个重要的潜规则是:谁笑到最后,谁就笑得最好!这就是“迂直之计”的魅力所在!“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最为关键的字是“为”字。也就是现代语汇里的“变”。
学习孙子的“迂直之计”,对于今天社会生活还是很有帮助和启迪意义的。“迂直之计”告诉我们第一点道理是:好走的路,总会埋有地雷,人要学会拣不好走的路走走。
好走的路,总是会埋有地雷,这是美国军人的一句话,也是在他们吃了许多对手的亏以后得出的血的教训。太顺的路,通往成功的速度可能快,但只是理论意义上的。现实里,即便道路上没有人家埋下的地雷,也要把好走的路,当作不好走的路走走,甚至专挑一些不好走的路走走,你才最有可能到达胜利的目标。
第二,学会放弃,放弃也是经营生命的一种方式。
作战中,为了更好的胜利,往往有些时候要放弃眼前唾手可得的目标,或者放弃眼前看得见的利益。人生亦是这样!人生总是有得有失,一定要学会放弃!放弃是一种深远的谋略,是一种宽柔的智慧。生命像一条大船,它是有最大负荷量的,不能超载,不能什么都要装上去。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很难到达理想的彼岸,弄不好不是搁浅,就是翻船。同时,如果遇到不可避免的挫折时,那么同样要会放弃,而选择一种最佳的失败方式。
- 上一个:孙子"奇正之术"与"势"
- 下一个:《孙子兵法》:孙子论情报与间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