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名人
在浑源县境内,除清代栗毓美墓外,还有一处鲜为人知的元代尚书陵墓,墓主为被元太祖成吉思汗追赠为“中奉大夫”的孙威、其子元代尚书孙公亮。
浑源县志记载,孙威擅制铠甲,元朝初年,经云中(大同)守帅上表皇帝,授予他义军千户的官职。他跟随军队打仗时候,碰见横遭俘获的老百姓,就以搜集选择制铠甲的工匠为借口而保全了他们的性命。孙威死后被元太祖成吉思汗追赠为“中奉大夫”、“武备院使”、“神州郡公”,谥号“忠惠”。孙公亮承袭父业,后被拜为监察御史,几经升迁,官至工部尚书。
孙威、孙公亮死后,朝廷为表彰他们的功绩,在其祖籍浑源西留村营建坟墓,占地120亩,规模之大实属少见。甬道两旁并列石人、石羊、石马,大部分坟丘设有碑亭。碑亭顶部呈椭圆形,碑亭和围墙所用的砖均系特制,每块砖上都刻有繁体“孙”字。民国后,战乱纷起,孙家坟无人看管,被人拆盗,加上历年风沙淤积,有的已淹没于地下。
我们从浑源县城出发,驱车来到位于县城西25公里处的西留乡西留村,在村西一个被当地村民称为“孙家坟”的地方,找到了孙威、孙公亮墓。时入深秋,地里没有庄稼的遮挡,当我们以探寻的脚步慢慢走近墓地的时候,视野异常开阔,青黛色的天空一团团白云安静得像幅水墨画。在一片荒草没入脚踝的田地尽头,便看到两通高高的墓碑立在远处,给人一种荒凉苍古之感。走近一通墓碑,正面碑文有:“大元正义大夫浙西道宣慰使兼行工部尚书浑源孙公先莹碑铭”、“皇庆元年三月立”字样;其背面为“孙氏宗族世谱”,令人惊奇的是孙家后代之姑母也列于世谱。两通古碑字迹较为清晰,上面记载着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如今墓地除5通保存较为完整的古碑和一些残缺不全的石人像外,县志所记载的墓亭、坟丘以及围墙等建筑均荡然无存。
历史名人的坟墓是他们的归根之所,无形中也成了一个文化符号。这些墓冢,有的保护完好,成了游客缅怀瞻仰的旅游胜地,有的则急需修缮,给后人留下历史的记忆。
浑源县志记载,孙威擅制铠甲,元朝初年,经云中(大同)守帅上表皇帝,授予他义军千户的官职。他跟随军队打仗时候,碰见横遭俘获的老百姓,就以搜集选择制铠甲的工匠为借口而保全了他们的性命。孙威死后被元太祖成吉思汗追赠为“中奉大夫”、“武备院使”、“神州郡公”,谥号“忠惠”。孙公亮承袭父业,后被拜为监察御史,几经升迁,官至工部尚书。
孙威、孙公亮死后,朝廷为表彰他们的功绩,在其祖籍浑源西留村营建坟墓,占地120亩,规模之大实属少见。甬道两旁并列石人、石羊、石马,大部分坟丘设有碑亭。碑亭顶部呈椭圆形,碑亭和围墙所用的砖均系特制,每块砖上都刻有繁体“孙”字。民国后,战乱纷起,孙家坟无人看管,被人拆盗,加上历年风沙淤积,有的已淹没于地下。
我们从浑源县城出发,驱车来到位于县城西25公里处的西留乡西留村,在村西一个被当地村民称为“孙家坟”的地方,找到了孙威、孙公亮墓。时入深秋,地里没有庄稼的遮挡,当我们以探寻的脚步慢慢走近墓地的时候,视野异常开阔,青黛色的天空一团团白云安静得像幅水墨画。在一片荒草没入脚踝的田地尽头,便看到两通高高的墓碑立在远处,给人一种荒凉苍古之感。走近一通墓碑,正面碑文有:“大元正义大夫浙西道宣慰使兼行工部尚书浑源孙公先莹碑铭”、“皇庆元年三月立”字样;其背面为“孙氏宗族世谱”,令人惊奇的是孙家后代之姑母也列于世谱。两通古碑字迹较为清晰,上面记载着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如今墓地除5通保存较为完整的古碑和一些残缺不全的石人像外,县志所记载的墓亭、坟丘以及围墙等建筑均荡然无存。
历史名人的坟墓是他们的归根之所,无形中也成了一个文化符号。这些墓冢,有的保护完好,成了游客缅怀瞻仰的旅游胜地,有的则急需修缮,给后人留下历史的记忆。
- 上一个:清朝直隶总督—孙嘉淦
- 下一个:中科院孙家栋获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